我國自2009年以來,已制定、實施了三期國家人權行動計劃,在不斷發展中,走出了一條符合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,成為影響和推進世界人權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。《國家人權行動計劃(2016-2020年)》是第三期國家人權行動計劃,已實施完畢。
近(jin)日(ri),中(zhong)青報·中(zhong)青網派出(chu)三路全媒體記者,深入湖北、內蒙古、浙江、重(zhong)慶等(deng)地,對第三期國家人權(quan)(quan)行(xing)動計劃在打贏脫(tuo)貧(pin)攻堅戰、促進鄉村振(zhen)興(xing)、保障婦(fu)女(nv)兒童權(quan)(quan)益、提高服務水平等(deng)方面的實施情況進行(xing)深入采訪,自今日(ri)起開設“人民幸(xing)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(quan)(quan)”專(zhuan)欄,刊發相關報道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“小心點兒鋪管子,千萬別把苗壓壞。”5月伊始,齊曉景在田間地頭忙活起來,40多個大棚種植哪個品種的蔬菜、30多名合作農戶今年如何創收、鄉村旅游如何發展,都等著她布局。
1984年出生(sheng)的(de)齊曉景是內(nei)蒙古自治區興(xing)安盟科(ke)右(you)前(qian)旗展(zhan)翼農民專業(ye)合作(zuo)社的(de)“大當(dang)家”,農戶們經常來找她取經,請(qing)她幫著選品銷售。
跳回“農門”
17年(nian)前,齊曉(xiao)景還是個(ge)上(shang)不起大學的窮丫頭。
“我上大學的學費是跟鄉親們借來的。”2004年,齊曉景考上內蒙古科技大學,是當時村里第一個考出去的大學生。
大學(xue)(xue)畢業(ye)后,齊曉景本打(da)算留(liu)在大城市闖(chuang)一闖(chuang),但(dan)是心(xin)里時常惦(dian)記家鄉,“我還是想回農村”。聽聞科(ke)右前(qian)(qian)旗(qi)招考(kao)大學(xue)(xue)生村官,她毫不(bu)猶豫報(bao)名,考(kao)上了村官,被分(fen)配到科(ke)右前(qian)(qian)旗(qi)科(ke)爾沁鎮平安村。
齊曉景回“農門”的(de)(de)決定(ding),不(bu)僅讓村(cun)里(li)人詫異,還激(ji)起了(le)家人的(de)(de)強烈(lie)反(fan)對。“我爸別提有多(duo)生氣了(le)。”齊曉景說,父輩們都覺得走出去才(cai)能有出息(xi),但是她覺得回到農村(cun)一(yi)樣能實現自己的(de)(de)價值。
3年的村官經歷,讓齊曉景對科爾沁鎮有了更深的了解,但疑惑也在加深——10年過去了,村里還是沒有太大變化,大家依舊貧困。她開始思考,如何讓這片黑土地發揮更大的價值,如何帶著村民發家致富,如何能讓自己不后悔當初回農村的選擇。
“錢散人聚”帶動村民致富
3個大(da)棚(peng)開(kai)啟(qi)了(le)齊(qi)曉(xiao)景的創(chuang)業之路(lu)(lu),她(ta)帶上(shang)全部身家,找親戚借錢、向銀行貸(dai)款,總算湊夠了(le)搭建大(da)棚(peng)的費用(yong)。經過一番考察,她(ta)發覺村里原有(you)的蔬菜品(pin)種(zhong)早已無法滿足市場需求,便決心闖出一條新路(lu)(lu)。
那時,食用(yong)菌(jun)栽培在當地剛(gang)剛(gang)興(xing)起。齊曉景(jing)為了(le)采(cai)用(yong)最先進的栽培技術(shu),特意去遼寧朝陽食用(yong)菌(jun)研(yan)發中(zhong)心考(kao)察學習。她用(yong)液態菌(jun)接(jie)種技術(shu),栽培了(le)第一批食用(yong)菌(jun)。
種出來后(hou)如何賣(mai)出去,成為擺在齊(qi)曉景面前的現實考題。遭遇“二(er)道(dao)販子”的壓價收購后(hou),她就去菜市場擺地攤(tan)賣(mai)蘑菇。那段時間,她怕碰到熟(shu)人,怕被大(da)家(jia)嘲笑“大(da)學生(sheng)還來擺地攤(tan)”。
但食用菌還是讓齊曉景賺到了“第一桶金”,當年,每個溫室大棚的年收入4萬余元。而那時村里種植黃瓜、柿子、玉米的農戶,每畝地只有幾百元收益。
為了解新品種、掌握種植技術,齊曉景不僅經常到外地學習考察,還報名參加青馬班培訓。此后,她陸續引進草莓西紅柿、黃金鉤豆角、反季葡萄等新品種,不斷開拓新市場,每畝黃金鉤豆角能賣2000多元。眼瞅著齊曉景掙了錢,當地農戶開始跟著她種植新品種。
短短幾年時間,齊曉景成了當地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。2015年,興安盟扶貧辦主任王海英找到齊曉景,動員她幫助帶動貧困戶脫貧。經過討論,村“兩委”提出“借雞還蛋”的扶貧模式,即每戶貧困戶依據養殖能力可領取至少20只雞,每只雞還完25枚雞蛋以后,可將雞歸己所有,之后產出的雞蛋按每枚1元的價格全部回收。
起初,齊曉景特別擔心,“萬一鄉親們借了我的雞,吃了之后不還蛋,我要怎么辦呢。”這樣提心吊膽過了半個月后,她收到了第一名農戶還來的99枚雞蛋,她很清楚地記得,“那位大娘說還差1個雞蛋,明天下了就還我”。
此后,齊曉景明白了“錢散人聚”的道理,只有帶動更多農戶參與,發展成規模的設施農業,致富路才能走得更遠更長。之后,她又拓展“贈雞還雞”“贈苗還肉”“送訂單進庭院”的扶貧模式,累計帶動科右前旗4個蘇木鄉鎮、15個村、367戶村民共同發展產業。
“一(yi)個大學生改變一(yi)個村”
“培養一個大學生,就能改變一個鄉村。”王海英感嘆,想要實現鄉村振興,依靠青年力量極為重要。目前,展翼農民專業合作社已擁有700平方米的冷庫和保鮮庫、冷棚45棟、暖棚37棟,合作社成員發展到31人、產品基地12個、年收入突破300萬元。
最近,齊曉景正在打造“開心農場”項目,增加農事體驗活動。距市區只有20多公里的平安村,成了近郊采摘游的首選之地。齊曉景在采摘園的基礎上,擴展體驗黏豆包制作、拔白菜比賽、漫展火鍋、認領土地等方式,為游客豐富采摘體驗,讓他們有了流連忘返之感。
過去,平安村大多數農戶都種植黃瓜、西紅柿、玉米等傳統品種。今年58歲的農戶邢長清回憶,這種農業生產狀況持續了十幾年,“我們都不懂技術,不敢種新品種”。5月15日,邢長清一邊擺弄著葡萄藤,一邊向記者介紹自己種的6棚西瓜、6棚葡萄,現在,自己還被齊曉景聘請為技術顧問,“她答應給我們老兩口每年開11萬元的工資”。
科爾沁鎮副(fu)鎮長關(guan)鵬飛細(xi)數著齊(qi)曉(xiao)景(jing)返(fan)鄉創(chuang)業(ye)后帶(dai)來的(de)變化(hua),“齊(qi)曉(xiao)景(jing)改變了當地村(cun)民的(de)觀念和種植思路,一個(ge)(ge)大學生(sheng)返(fan)鄉,破解了村(cun)里(li)乃至鎮里(li)選品難、銷路難、技術難等各種問(wen)題”,齊(qi)曉(xiao)景(jing)是(shi)鎮里(li)第一個(ge)(ge)搞冷棚(peng)設施(shi)農業(ye)、第一個(ge)(ge)引進(jin)草莓(mei)西(xi)紅柿的(de)人,她不(bu)僅改變了鎮里(li)的(de)種植結構,還帶(dai)動了鄉村(cun)旅游發展。
為充分激發鄉土人才創新創造活力,科爾沁鎮設置3個“鄉土人才孵化中心”培訓基地,并開發鄉土人才“3353”智能孵化中心小程序,凝聚分散在各村的青年力量。2020年,孵化中心有8名成員入黨,3名成員進了村“兩委”班子。
今年2月,齊曉景榮獲“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”“全國三八紅旗手”稱號。“如果沒有齊曉景,科爾沁鎮也會改變,但不會變得這么快。”關鵬飛介紹說,目前,科爾沁鎮建成近3000個設施大棚,發展40多家采摘園,2020年設施大棚效益達7500萬元、旅游收入達800萬元。關鵬飛發現,在齊曉景的示范效應下,有越來越多的青年返鄉創業。